<em id="kxsix"><acronym id="kxsix"><u id="kxsix"></u></acronym></em>

    <th id="kxsix"></th>

    <li id="kxsix"><acronym id="kxsix"><cite id="kxsix"></cite></acronym></li>

    <th id="kxsix"></th>

    中科院和聯合國機構發布遙感監測成果:九寨溝震后全域植被逐漸恢復

    分享到:

    中科院和聯合國機構發布遙感監測成果:九寨溝震后全域植被逐漸恢復

    2023年06月09日 11: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科院和聯合國機構發布遙感監測成果:九寨溝震后全域植被逐漸恢復
    2017-2022年九寨溝植被覆蓋遙感影像圖?!≈锌圃嚎仗煸?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中國四川九寨溝2017年8月發生7.0級地震后的生態環境恢復情況如何?近6年來一直廣受各界關注。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及依托該院建設運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6月9日發布九寨溝世界遺產地震后動態變化遙感監測成果顯示,九寨溝區域內全域植被已逐漸修復,備受矚目的火花海已恢復昔日美麗。

    2017-2022年火花海遙感影像圖?!≈锌圃嚎仗煸?供圖
    2017-2022年火花海遙感影像圖?!≈锌圃嚎仗煸?供圖

      最新研究也表明,經過災后的自然恢復并輔以人工治理修復,九寨溝遺產地內地質災害風險大大降低。

      九寨溝7.0級地震導致遺產地內生態環境質量嚴重受損,27個遺產點中5處遺產點視覺景觀美觀度發生改變。為促進九寨溝的恢復和發展,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中科院空天院和HIST研究員付碧宏率團隊對九寨溝自然景觀、水體環境、植被覆蓋度、次生地質災害及其時空變化特征等持續開展遙感監測并發布相關監測評估成果。

    九寨溝震后滑坡災害易發性變化圖?!≈锌圃嚎仗煸?供圖
    九寨溝震后滑坡災害易發性變化圖?!≈锌圃嚎仗煸?供圖

      本次發布的九寨溝震后遙感監測分析成果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生態環境:全域植被逐漸恢復,植被覆蓋度接近震前水平。遙感影像分析顯示,九寨溝2017年(震前)植被覆蓋區占全區總面積的82.11%。2017年8月地震發生后,植被覆蓋區占比降為79.91%。隨著震后恢復重建的開展,2020年和2022年植被覆蓋區占比分別升至81.07%和80.91%,反映植被逐漸恢復,整體呈上升趨勢,且植被覆蓋度接近震前水平,反映全域整體已經逐漸進入植被恢復期。其中,植被恢復集中于九寨溝自然遺產地的日則溝和則查洼溝,以熊貓海-五花海一線西南緣的植被恢復態勢最佳。

      ——水體環境:火花海經過災后恢復重建,水體和周邊生態環境逐漸恢復。作為九寨溝遺產地的重要遺產點,火花海是監測重點?;谶b感影像顯示,經過災后恢復重建,火花海潰決區鈣化壩已完成修復,其水體也基本恢復,已于2020年10月重新對外開放。從2022年7月無人機獲取的影像可見,修復后的火花海壩體穩定,上游來水充足,水體清澈,周邊植被基本恢復,火花海已經逐漸恢復昔日美麗。

      ——滑坡空間分布及變化:震后滑坡易發性區域面積逐漸減小,地質災害高、極高易發性區域面積大大降低。整體上震后滑坡易發性逐年降低,進入震后長期穩步恢復過渡期。震后早期滑坡易發性主要受發震斷層和地震烈度等因素控制,整體形態表現為北西走向橢圓狀,面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震后滑坡易發性的控制因素轉變為坡積物、降雨以及地形等,其高易發性區域整體呈北西走向的窄條帶狀分布,面積明顯減少。

    九寨溝震后滑坡易發性分級面積百分比?!≈锌圃嚎仗煸?供圖
    九寨溝震后滑坡易發性分級面積百分比?!≈锌圃嚎仗煸?供圖

      付碧宏研究員表示,這些成果基于研究團隊牽頭的九寨溝“天-空-地”監測項目開展,該項目為期3年,主要對九寨溝開展“天-空-地”一體化立體協同的多平臺多傳感器高精度遙感監測和示范研究,建設九寨溝保護與恢復空間信息監測系統,構建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國際科技咨詢和培訓平臺,為九寨溝保護管理提供重要科學數據和技術支撐。

      九寨溝世界遺產地管理局副局長杜杰指出,近年來積極開展九寨溝震后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見顯著成效。不過,遺產地內植被生態的穩定性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需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的監測與保護管理。九寨溝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空天院及HIST研究團隊的合作,繼續開展植被和水體生態環境及自然災害的綜合監測與評估,讓科技支撐為自然遺產的保護管理發揮更大作用。(完)

    【編輯:錢姣姣】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欧美成人熟女视频

    <em id="kxsix"><acronym id="kxsix"><u id="kxsix"></u></acronym></em>

      <th id="kxsix"></th>

      <li id="kxsix"><acronym id="kxsix"><cite id="kxsix"></cite></acronym></li>

      <th id="kxsix"></th>